“硅片:制造难度大且壁垒高。本文具体介绍硅片技术制造过程、制造成本分析及主要壁垒。”
硅片制造技术过程
硅片的原材料是石英,也就是通常说的沙子,可以直接在自然界开采。晶圆制造的过程可以通过几步来完成。脱氧提纯,提炼多晶硅,单晶硅锭(硅棒),滚磨,晶片切割,晶圆抛光,退火,测试,包装等等步骤。
脱氧提纯:硅片制造厂的原料是石英矿石,石英矿石的主要原料是二氧化硅(SiO2)。首先将石英矿石进行脱氧提纯,主要工艺有分选,磁选,浮选,高温脱气等等。主要将矿石中的主要杂质去除掉,比如铁、铝等杂质。
提炼多晶硅:在得到相对较纯的SiO2后,经过化学反应,生成单晶硅。主要反应为SiO2+CàSi+CO,一氧化碳(CO)为气体,反应完成后直接挥发掉。所以只剩下硅晶体。此时的硅为多晶体硅,并且为粗硅,存在一些杂质比如铁,铝,碳,硼,磷,铜等等元素。为了过滤掉多余杂质,必须将得到的粗硅进行酸洗,常用的酸是盐酸(HCl),硫酸(H2SO4)等等,用酸浸泡后的硅含量一般在99.7%以上。在酸洗的过程中,虽然将铁,铝等等元素也溶于酸且过滤掉。但是硅也和酸反应生成SiHCl3(三氯氢硅)或SiCl4(四氯化硅)。但是这两种物质都是气态,所以酸洗过后,原来的铁、铝等杂质已经溶于酸,但是硅已经变为气态。最后将高纯的气态SiHCl3或者SiCl4用氢气还原得到高纯多晶硅,SiHCl3+H2àSi+3HCl,SICl4+2H2àSi+4HCl。此时得到生产用的多晶硅。
CZ(直拉法)
直拉法(CZ)法硅片主要用在逻辑,存储器芯片中,市场占比约为95%;直拉法最早起源于1918年Czochralski从熔融金属中拉制细灯丝,所以又叫CZ法。这是当今生长单晶硅的主流技术。主要流程是在坩埚中放入多晶硅,加热使之熔融,然后夹住一块单晶硅的籽晶,将它悬浮在坩埚之上,直拉时,一端插入熔体直到融化,然后再缓慢旋转并向上提拉。这样在液体与固体的界面就会经过逐渐冷凝形成单晶。由于整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复制籽晶的过程,所以生成的硅晶体是单晶硅。另外,晶圆的掺杂也是在拉单晶的过程中进行的,通常有液相掺杂和气相掺杂两种。液相掺杂就是指在坩埚中参杂P型或者N型元素,在拉单晶的过程中,可以直接将这些元素拉到硅棒中。
直径滚磨:由于在拉单晶的过程中,对于单晶硅棒的直径控制较难,所以为了得到标准直径的硅棒,比如6寸,8寸,12寸等等。在拉单晶后会将硅锭直径滚磨,滚磨后的硅棒表面光滑,并且在尺寸误差上更小。
切割倒角:在得到硅锭之后,就进行晶圆切割,将硅锭放置在固定切割机上,按照已经设定好的切割程式进行切割。由于硅片的厚度较小,所以切割后的硅片边缘非常锋利。倒角的目的就是形成光滑的边缘。倒角后的硅片有较低的中心应力,因而使之更牢固,并且在以后的芯片制造中不容易碎片。
抛光:抛光的主要目的是将晶圆的表面变得更加平滑,平整无损伤,并且保证每片晶圆的厚度一致性。
测试包装:在得到抛光好的硅片后,需要对硅片的电学特性进行测试,比如电阻率等等参数。大部分硅片厂都有外延片服务,如果需要外延片,再进行外延片生长。如果不需要外延片就会打包包装,运往其他外延片厂或者晶圆厂。
FZ(区熔法)
区熔法(FZ)硅片主要用在部分功率芯片中,市场占比约为4%;用FZ(区熔法)制作的硅片主要用作功率器件。并且硅片尺寸以8英寸,6英寸为主,目前约有15%的硅片使用区熔法制作。与CZ法制作的硅片相比,FZ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电阻率相对较高,纯度更高,能够耐高压,但是制作大尺寸晶圆较难,而且机械性质较差,所以常常用于功率器件硅片,在集成电路中使用较少。
区熔法制作单晶硅棒总共分为三步:加热多晶硅,籽晶接触,向下旋转拉单晶。在真空或者惰性气体环境下的炉室中,利用电场给多晶硅棒加热,直到被加热区域的多晶硅融化,形成熔融区。然后用籽晶接触熔融区,并融化。最后通过移动电场加热位置,使多晶硅上的熔融区不断上移,同时籽晶缓慢旋转并向下拉伸,逐渐形成单晶硅棒。因为在区熔法中不适用坩埚,所以避免了很多污染源,用区熔法拉的单晶具有纯度高的特点。
上一主题: 主要高精密生产及检测设备
下一主题: 硅片制造主要壁垒
网站解释权归赛联博光电所有 豫ICP备2022025118号 豫公网安备 41030302000436号